专家分享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专家分享 > 正文

被疫情重创,还是被时代淘汰:企业该如何活下去

发布时间:2020/4/14 10:05:33  来源: 

生存基础,已深刻改变

4月8日零时起,武汉解封,“封城”76天后,武汉与外界的通道重新开启,意味着中国抗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。

在将近2个月的时间,14亿人闭门不出,依靠互联网获得信息、购买食物等生活物资,以及进行娱乐和情感交流。多年之后,我们一定会多次回想起今天这一幕。

就好像今天的我会想起1999年的时候,那个“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”。

1999年,北上广三个地方,每个城市找了4个志愿者,一共12个人,把他们关在酒店,只有硬板床和水,大家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得食物以及改善生活环境。

当时媒体对那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:依靠互联网不能生存。事实上,到了第二天,有人已经26小时无法在网上买到任何东西,饥饿难忍,退出实验。

从20年前12人的网络生存实验,到今天14亿人的网络生存实战,这个变化发生的背后,是我们生存的基础设施变了,协作模式变了,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。

最早,我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,协作规模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。因为生存模式决定文化,所以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是熟人社会,是集体主义的,又是充满弹性的。

接着,我们开始建设工业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。与此同时,由于工业社会是快速聚集的陌生人之间的协作,我们的文化也过渡到尝试依靠契约,遵守规则的文化。

但是,我们还没适应工业社会的文化,互联网浪潮就启动了。

我们与世界同步建设信息社会。聊天、商品、交易等信息在过去20年里,依次被上传到云端的服务器,并越来越结构化、可运算。

于是,在这次疫情的极限场景中,我们看到了:信息的流动变了,城市的枢纽变了。

以前小区的信息枢纽是大妈广场舞俱乐部,公司的信息枢纽是办公室的饮水机或者吸烟区,现在变成了一个个微信群;

以前城市的枢纽是地铁站和shopingmall,现在变成了外卖小哥。

很多人在关心疫情何时过去,好恢复生产生活。但是,“恢复”这个词不对,也许用“迭代”更适合,因为——

疫情结束,我们也不会回到2019的生活。我们已经处在了AI社会的史前阶段,下一步,历史的潮流只会向前。

曾鸣先生对AI社会有个描述,说是人与AI的协同进化。他认为,未来有竞争力的商业企业都必然具备“数据智能”与 “网络协同”的双螺旋DNA。

在这次疫情里,我们都看到了这个双螺旋DNA,看到了更多的信息被共享、被上传、可运算。比如,大数据可以快速锁定一个人是不是曾经在某个公共场所,与一个确诊者有过15秒钟的接触。

农业社会,每个人都熟悉;工业社会,每个人都陌生;今天,每个人都在变透明。

今天,一个弱小的“节点”只要找到合适的动力,就能够利用互联网快速进行信息对齐和资源对齐,建立巨大的协同网络。

例如,这次疫情中,顺丰速运武汉分公司快递员汪勇去帮助他人的时候,发现全社会都会来支持他。

这是今天的一个极限场景,但也许会是20年之后的某种社会常态。

未来把自己预演给你看,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。

我们必须放弃幻想,放弃盲目乐观

我看到网上有一种言论,西方国家的“水深火热”,中国却首先控制住了疫情,接下来中国经济也将首先恢复和稳定,那全世界最美的就是咱了。

有人想得“更深更远”,觉得这是咱大国崛起的历史良机。

经济学家赵晓认为,我们必须马上抛弃这种幻想! 中国早已深深融入到了全球的发展中,只要一个国家的危机不解除,中国就不能独善其身。

其次是很多人对所谓的“报复性消费”抱有很大的信心。

而根据17年前非典的数据来看,当年很多行业并没有迎来“报复性消费”,顶多是补偿性消费。

我们要有思想准备: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,有可能会持续12个月以上。

有三个参照:

一是2015年的韩国MERS疫情,旅游行业大约用了3个月来恢复;

二是2003年的非典,旅游行业大概用了6个月来恢复;

三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,市场用了1年多时间来消化和复苏。

如果只是1-3个月的暴风骤雨,我们也许可以生扛一下。但如果是非常寒冷的几个月之后,有1年的时间都没有充沛的雨水,那绝大多数创业者是不是该考虑一个“退”字了?

对于所有人来说,少一些幻想,少一些盲目乐观,如何活下来才是硬道理。

很多人爱看《孙子兵法》,知道里面讲了很多“如何胜”的策略。

但是,我更推崇《诸葛亮兵法》中“善败者不亡”的说法。

败是一仗输了;

亡,是所有的筹码都没了;

善败,就是在一个局面里,如何下撤,保留关键筹码。

之前,企业发展多半谈“进”,因为“退”和“失败”是羞耻的。

今天,我想跟大家认真谈这个话题。

每一条增长曲线,远看是增长,微观看却是由“生死进退”四种状态拼接成的。就好像一支很牛的长牛股,我们微观看,它的每一周、每一天、每一小时其实都充满了起起伏伏。


对于企业来说,我们今天就像在一个熊市里,面临整个市场下撤,做要不要斩仓的决定。资源有限,我们要对业务进行取舍,要对人进行取舍。

1) 业务的取舍

你的企业活着是因为有人需要它活着,而不是你一厢情愿的努力。

在当下要让企业活着,其实需要付出更大的管理心力和团队努力。决策者应该考虑,让你的兄弟们饿着肚子拼命,有什么长期价值。

今年2月,有一个知名旅游企业直接清盘了。我觉得挺明智的。因为它做的不是有技术积累效应的事,而眼前严冬很长。

以最快的速度倒下,保留资源,是“退”的正确姿势。

退是很难做的决定。就好像股票斩仓一样,它不但要认掉损失,而且是一种自我否定,是对相信你的人承认自己无能为力。

很多原来做到总监、副总裁这样级别的人出来创业,前两年基本上都会遇到挫折。原因是什么呢?

因为这些人原来在职场,进步靠一个“勇”字。遇到困难别人退了,他们死扛不退,从而得到了领导的赏识,改变了自己的层级和事业。

这种曾让人在企业里出头的做事态度,到了创业时,未必是对的。

管理者特别是高层,不单是任务的执行者,更是决策制定者,是时机的判断者,是势能的捕捉者。

你需要决定,你苦苦坚守的东西是否有长期价值。如果不是,还是撤下去找一片好打地方。

大势比什么都大。“认为自己不行”其实是明智的做法;盲目的勇敢和逞英雄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行为。

2) 人的取舍

对于人,需要有2个考虑:

第一,你能想象与这个人再合作5年吗?巴菲特说他对股票的态度:“如果你不想持有十年,就不要持有一天。”

第二,能力强的人与负责任的人,你更看重哪个?我做过调研,结论是负责任的人。

每个组织都是一个共同体。共同体的维系靠什么?靠感情?靠利益?

更重要的是“责任”。一个共同体能持久捆绑,是因为大家愿意承担共同责任。比如,对孩子的共同责任是维系家庭这个共同体很重要的部分,甚至是核心。

经济下行,撑不住的就会向市场释放资源,活下来的就会拥有更多、更丰富的资源选择。

一流的高手,选择与负责任的人为伍,坚持有长期价值的事。

未来5年,是“概率化生存”的年代

在这个熊市中斩仓撤退,每个人都伤痕累累,还有很多人都希望对方割让更多的利益给自己,永不满足。

这时候,我们要来谈“系统正义”,也就是组织的善恶。

什么是善?什么是正义?

就是能够容纳别人的利益,同时带动系统进步。

这次受灾最严重的是旅游行业,我就举2个龙头企业的例子。

首先是携程。它在1月24日启动1亿元重大灾害保障基金,为用户先垫付退款,或直接替用户承担了损失。在必然的损失面前,携程保全了对用户的信用。

赔完之后,再联合大大小小的供应商,一起去找酒店等退订金。携程以自己的龙头地位,捆绑产业链,让大部分供应商可以活下来,等待复苏。

通过分担风险的方式,降低损失,同时最大化系统的执行力,这当然是善举。

另外一个行业龙头美团的举措,虽有争议,但也是善。

这次疫情中,美团新吸纳了7.5万个快递小哥入职,与此同时,并没有按照餐馆商户的诉求,降低平台费,坚持将80%的平台费结算给了快递小哥。

降低平台费,让餐馆多点喘息,当然是善,就好像万达免一个月房租,大家都高兴。但是,这个动作,没有产生行业增量。

而美团把有限的资源,用来强化枢纽,导入更多的流量,让整个生态有更强的、对抗漫长寒冬的能力,有长期价值,这当然也是善。

前面说了,疫情里,我们发现快递小哥成了城市的枢纽。

在下撤时,所有人都受伤,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。被人骂是必然的。

对于一个商业企业,“善”不是我把自己身上的肉都割下来给你,我自己不活了。善是可以容纳弱者的利益。所谓“仓禀实而知礼节”“有钱所以善良”,是因为有资源的人相对有更多的空间,可以容纳别人的利益。

但是如何处理“容纳他人利益”和“自我发展”的关系?

做法是:可以容纳弱者的的利益,同时带动系统进步,带领一个更大的群体向前。

所以,美团没有降低平台费,把收入用来吸纳更多小哥入职,解决7.5万人的就业,让城市的中枢更健壮,这也是商业善举。

再谈管理者和个人,就是概率化生存。

员工只需要和老板做交易,而创始人是在和真实世界做交易。

世界永远是不确定的,不信你看看股市。所以,每个创业者都需要有交易员的思维,就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,一切都是概率。

练习在概率里生存。

其实,每个决定都有做对、做错两个概率,与你预期一致,或与你预期相反。所以,要不断地建设自己的安全网。

前面说,携程有重大灾害保障基金。这个基金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成立于非典后的2005年1月。

这是一个行业龙头应对不确定的保护网。15年来,这个基金每年平均启动10次,包括2017年“九寨沟地震”、2018年“台风山竹”、2019年“斯里兰卡爆炸”;每年平均为百万级用户承担超过1亿的损失。

有多少创业,不是方向没选对,而是没有建设保护网,一次下跌,就被击穿了。

小结一下“退”的动作:

1)所谓的增长,就是生死进退。

没有战略支撑的选择,都是机会主义。5年之后,机会还存在吗?宿主还健壮吗?5年之后,你的企业里有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吗?

2)没有人能面面俱到360度人人说好。

只要能够容纳弱者的利益,并带动更大的群体发展,这就是商业善举。

3)学会在概率里生存,明白每件事情其实都有做对和做错两个概率,都会有意外发生的概率,并且不断地建设自己的安全网。

重创我们的是疫情,而淘汰我们的是时代。今天的我们为疫情而焦虑,为复工交流,实际上更要为时代而焦虑。

如果能够按照计划“斩仓”,就是好的行动。

做好计划,企业下撤,要放弃某些东西,只要你按照计划完成了,就应该拍拍自己的肩膀:我做了一个好的决定。

企业跨越生死,最关键的2个字

谈完退,再谈“生死”。跨越生死线,要靠对趋势的预判,和甄别关键任务。

再举一个旅游龙头企业的例子。同程的董事长吴志祥,2003年创办同程,做完之后,正好赶上了非典。

吴志祥在回忆中提到,在那段时间,他们几个合伙人几乎每天都在谈一个问题:要不要放弃?

最后没有放弃,原因是他们认为非典一定会过去,中国是消费在增长的国家,旅游产业一定会起来。这是他们第一次生与死的选择。

此后18年,同程沿着旅游电商的发展,一路迭代和生长,从B2B到 B2C,到整合艺龙,到成为微信小程序最大的旅游应用。

接着,美团打过来了。吴志祥就想,为什么,美团可以打过来?而同程十几年了,从来只在旅游这个类目里呢?后来,他孵化了社区卖菜的同程生活。

在这次疫情之中,同程的送菜业务飙涨。一次旅游企业的灭顶之灾,又一次成了托起同程大船的潮水。

讲了退,讲了跨越生死线,接着就是进了。

增长就是持续做出正确的决定,就是打破界限。

站在2025看今天。2025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?

一个在美国工作的朋友说,5年后的美国什么样可以想象,5年后的中国什么样就很难想象了。我觉得,他说得很好,这种争议,就是中国的成长性。

我自己坚定地“看多”中国的未来。

首先,我们中国的基础设施太好了。

其次,中国人的创造性已经被激发了。看一下中国的餐厅,菜品、装修、菜单设计、服务模式,日新月异,就是人民创造性的涌现啊。

再有,今天中国的基础设施给创新者的红利太大了。

过去的创业创新,是VC驱动的、少数精英的创新;现在,每一个小餐馆、每一个品类的小商品、每个平台上的小网红都在创新。

谁只要做对了事情,立刻会收到巨大的回报。这对中国人的激励太大了。

这种来自创新驱动的正反馈,已经开始,且不会因为疫情而停止。

接下来的5年,我们可以看到新消费、新供给、新协同。当然,这些背后的本质,还是那个数据智能与网络协同的双螺旋结构。

5年不遥远,其实未来就在眼前。

备注:以上内容摘自“企业管理培训和咨询”微信公众号


常州领航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
话:0519-88166783  

真:0519-88136783

Q  Q : 2106962536

机 :13338806783

微信公众号:linghangqiguan

址:www.lhqg.org

箱:lhqg@lhqg.org

地址:常州市常武北路229号新地中心407


  友情链接: 长江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和君咨询 北大纵横 培训前沿 总裁网 培训在线 时代光华管理培训网 《培训》杂志 常人网 优仕达猎头 淘课网 中国管理咨询网